大众网记者 聂冬梅 济南报道中祥网
6月27日晚,天桥区泺口服装城西广场灯火辉煌、人声鼎沸。琴书、快书、京剧、相声等曲艺节目接连上演——天桥区“天桥乐 曲艺行”首场演出在此启幕。透过这方热闹的舞台表象看实质,这不仅仅是一场文艺汇演,更是推动曲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庄严启程。
回望历史长河,济南“曲山艺海”的美名源远流长。自西汉以来,汉代乐礼文化在济南一带大为兴盛。无影山汉墓出土的西汉乐舞杂技陶俑反映了济南当时的文艺水准;宋朝“济南二安”李清照、辛弃疾的词作盛极一时;元代的张养浩,祖籍济南,一生文艺著述颇多;明代戏剧作家李开先把济南的戏曲传统推向高峰,济南获得了“词山曲海”的称谓。
清末开埠后,济南迎来曲艺发展的鼎盛时期,戏园子、书场遍布,大师云集,群英荟萃,20世纪20年代前后,“书山曲海”的称誉见证了济南说唱艺术的繁荣。新中国成立后,“曲艺”一词广泛使用,济南曲艺也迎来又一高峰,各地曲种汇聚,专业与业余曲艺队不断涌现,“北京学艺,天津练活,济南踢门槛。”老济南与北京、天津一起并称为曲艺三大码头,“曲山艺海”的盛名自此响彻神州大地。
天桥区举办的“天桥乐 曲艺行”活动从历史深处走来,又赋予新时代什么样的意义?其要点在于“行”与“乐”二字。
一个“行”字,彰显出曲艺文化主动“下沉”的决心。它打破传统剧场的局限,将舞台灵活搭建在社区树荫下、校园课堂间、企业礼堂中、乡村大舞台上、机关活动室内,让曲艺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。正如天桥区曲艺家协会主席萧鹍所说:“就跟老邻居似的,三天两头往您跟前凑!”这种亲民的姿态,让曲艺不再被束之高阁,而是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文化享受。
“行”字背后,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承诺:全年保底20场名家专场、非遗曲种展演周,30场以上“五进”文艺轻骑兵演出,相声的包袱、快板的脆响、山东评书的悠扬、山东大鼓的豪迈中祥网,将被源源不断地送到百姓家门口。
“乐”是这场文化活动最温暖的底色。它是快板响起时,街坊邻里围坐一起会心而笑的融融之乐;是相声包袱抖开瞬间,广场上爆发出的开怀畅笑;是名家专场里,票友们沉醉于醇厚唱腔的欣赏之乐。这种“乐”,源自曲艺本身的娱乐基因与生活智慧,“天桥乐 曲艺行”活动将其充分挖掘,把舞台变成邻里相聚的欢乐场,让韵味悠长的唱腔、清脆利落的快板,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动听的声音。它追求的是深植于街巷烟火中的纯粹欢乐,是属于普罗大众的文化共鸣,也是最动听、最温暖的文化回响。
其深远的意义在于传承创新。传承曲艺的火种,不仅需要当下的舞台,更需要面向未来的“摇篮”。活动期间,天桥区曲艺家协会将借助传承基地举办“曲艺兴趣班”,开展“非遗进校园”,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曲艺的种子。举办首届“天桥少儿曲艺大赛”,以赛事激发兴趣,在童声笑语中寻觅未来的曲艺之星。
在传承曲艺火种的同时,“天桥乐 曲艺行”正构建多维创新矩阵:线下与广兴书场、济南相声大会本土力量携手合作;线上则开辟“天桥乐”曲艺行公众号、视频号阵地,打造“云书场”“名家讲堂”“曲艺微课堂”等栏目,通过网络赋能,突破时空界限,让天桥曲艺的声韵飘向五湖四海。
当下,在区委宣传部、区文联的引领下,全区曲艺工作者与爱好者正拧成一股绳,他们怀着对传统的敬畏,探索着新颖的表达,紧扣时代脉搏,将天桥的新变化、新风貌融入相声、快板、评书、大鼓等曲艺形式中,让古老的曲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焕发新枝。
当快板的脆响穿透市井喧嚣,相声的妙语唤醒社区温情,京剧的唱腔萦绕现代楼宇,天桥区正以“天桥乐 曲艺行”为笔,蘸取千年“曲山艺海”的文化墨汁,在新时代的宣纸上勾勒出曲艺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文化图景。
从树荫下的露天剧场到云端绽放的网络舞台,从孩童眼中闪烁的曲艺星光到老街坊脸上舒展的笑颜,曲艺文化正以“行”的姿态扎根大地,以“乐”的温度浸润人心。当曲艺重回街巷烟火,成为社区邻里的共同语言,济南“曲山艺海”的文化明珠便不止闪耀于史册,更在文化活动中,映照当下,照亮未来。
图片来源:天桥区宣传部、视觉中国
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